2013年9月14日 星期六

科學閱讀-梅雨?霉雨?


作者:
OO國小OO老師

文本資訊
科學閱讀評量試題認知歷程』雙向細目表
文章名稱
對應之
版本/年級/單元
資料來源
難度預測
Q1訊息提取摘錄重點
Q2理解
Q3批判分析
Q4應用
女王頭
-6
天氣的變化
OO指引P.120
Q1-1

Q3-1
Q4-1
Q1-2
Q2-1




Q3-2

看懂台灣溫度分布圖
康軒-5
太陽的觀測
引自國語日報OOOO





 梅雨?霉雨?
康軒-6上
天氣的變化 
 康軒課本P.22




















文本內容:
【梅雨名稱的由來】 http://www.cwb.gov.tw/V7/media/video/edu_video4.htm 中央氣象局
梅雨是東亞地區獨特的天氣現象,它的名稱起源於六、七月間中國江南一帶梅子成熟季節,因滯留鋒面徘徊以致陰雨連綿、久雨不晴而得,主要的分布範圍從廣東沿海向北延伸到長江流域一帶。

【梅雨形成的原因】
梅雨是怎麼形成的呢?
1.由於台灣在冬季是盛行東北季風,夏季盛行西南季風,而在五六月春夏交替之際,當東北季風逐漸減弱時,源自於南方熱帶海洋的西南季風則逐漸增強,並向北推進,此時勢力相當的冷暖氣團便會在華南(6-7月)至台灣(5-6月)一帶交會形成一道近似滯留的鋒面系統在台灣附近徘徊,因鋒面帶上氣流的不穩定及充沛的水氣,便容易引發中小尺度的對流,而出現連續性的降雨並造成局部性豪雨或大雨的現象。

【梅雨季節的天氣】
中央氣象局定義每年的五月及六月是台灣的梅雨季節,而就氣候平均而言,是以每年5月中旬到6月中旬的降雨機率較大。這種連續性的降雨,是造成災害的主要原因,不過梅雨季也並非意味著天天降雨或持續性降雨。

梅雨不只有害處而已,台灣全年大約百分之三十的降雨量是集中在梅雨季,而它帶來的豐沛降雨量是台灣僅次於颱風的重要降水來源。

每年的五月及六月是台灣地區的梅雨季節,常有突發性的劇烈豪雨或連綿數日的鋒面降雨,並可能導致落石、坍方、土石流、山洪爆發及交通上的不方便等危害。梅雨季節請隨時注意中央氣象局所發布的豪雨及大雨特報,嚴防豪雨帶來的災害。


http://web.fg.tp.edu.tw/~earth/learn/esf/magazine/980303.htm

淺談夏季季風

吳明進/台灣大學大氣科學系

節錄一小段,協助瞭解?
 季風是如何形成的呢? 
基本上,季風環流系統可以看成一個超大尺度的海陸風系統,若要了解季風的形成原因,則必須先知道什麼是海陸風,以及海陸風的成因(詳見後述)。
  海陸風在夏季的海岸地區非常常見──白天,大氣低層的風從海洋往陸地吹,形成海風,大氣高層的風從陸地往海上吹;到了晚上就完全倒轉過來,大氣低層的風從陸地吹向海洋,形成陸風,而大氣高層的風從海洋吹向陸地。
  海陸風主要是因為海洋和陸地對太陽輻射加熱或冷卻的速度不同所引起的,正因為這種海陸日夜溫度變化的差異,才造成海陸風隨日夜改變的現象。

同樣地,季風也是因為大範圍的海洋和陸地對於太陽輻射年變的反應差異不同而造成的。

以北半球的亞洲季風區和非洲季風區來說,
1.當夏季太陽直射北半球,歐亞非陸地會被迅速加熱,大氣低層形成低壓帶,風會由南方的海洋次向陸地,但由於科氏力的作用,則轉成西南風,因此,該地區的夏季是盛行西南風的季節。

2.到了冬季,太陽直射南半球,歐亞非陸地迅速散熱降溫,造成大氣低層的高壓,風由陸地向海洋,同樣也是由於科氏力的作用,使轉成偏東北風,所以,該地區的冬季是盛行東北風的季節。


閱讀評量問題:
1.華南(6-7月)至台灣(5-6),台灣提早一個月的解釋:

台灣緯度比長江流域華南地區的緯度低,
5月份,太陽直射(23.5度/一季3各月=7.8度,約在16-17度,約為菲律賓)
              西南季風前緣已影響台灣,(提前約一個月7.8度),梅雨季節開始

6月(22日)份 太陽約直射台灣,台灣梅雨季節冷暖氣團對峙形成滯留鋒,易降大雨。
             西南季風前緣已影響長江以南之華南地區開始受到西南季風影響,大陸華南梅雨季節                開始

7月     太陽回歸,直射.....?  怎磨大陸仍在梅雨季呢 說不通(待查證)


--------------補充說明---------------------------------------
太平洋暖氣壓是高壓還是低壓?如果高壓是低溫,那副熱帶高氣壓地帶為什麼氣溫是高的?
一大塊空氣停留在同樣的地方經過一段時間後,空氣中的溫度、濕度性質相近的就叫做氣團
若是其組成空氣溫度較高,那就叫做暖氣團;若空氣溫度較低的,就叫做冷氣團。

在亞洲太平洋地區熱帶的太平洋上方是暖氣團的發生地,形成條件如下:
1. 地表高低起伏不大,所以氣團形成的最佳條件是,海洋上或是大片的高原或平原上
2. 日照量差異小
3. 風速小
4. 氣壓必為高氣壓系統(若不是高壓凝聚,則形成熱帶氣旋或成上昇氣流後潰散不穩定。)

溫度與氣壓都是相對於附近空氣。

太平洋暖氣團是由太平洋高壓所形成的,
夏末北半球開始變冷,①大陸高壓形成的冷氣團已推進到華南,
太平洋高壓形成的暖氣團或③南方的暖氣流,則處於退縮的狀態。
此時每一次冷氣團的增強就會造成一次冷鋒的南下,因推進力道強,因此鋒面過境得快,
當然造成的降雨時間就短。
★★★基本上是①②③三方角力。

而從10月開始,鋒面的型態就逐漸轉型。形成冷鋒。


到了3月,北半球開始轉暖,南方的暖空氣開始向北扣關,反倒是大陸冷氣團的勢力不像隆冬時那麼強勁了,
此時台灣還大多處在冷空氣的籠罩下,一般還維持冬季的鋒面形態,只是溫度回升,鋒面過境趨於遲緩;
高空常已被南方暖空氣佔據,上升的暖空氣造成降雨,這就是春雨

到了5,6月,不論是南方暖空氣還是太平洋高壓的暖氣團都已逼近華南,而大陸冷氣團則有氣無力。
過無論如何,就算暖氣團再強,只要冷氣團不退,暖空氣只能爬到冷空氣的上方, 並無法推動冷空氣。(滯留鋒)
此時北方內陸還不夠熱,因此冷氣團的勢力還不會一下子就潰散,但也無力再推進,因此鋒面就停滯不前,
只見暖空氣不斷上升,鋒面剛好停在台灣附近不太動,雨就下不停了,這就是梅雨

到了6月底~到7月中(太陽雖開始從北緯23.5南移,但6-7月,仍會慢慢使緯度大於23.5的華南地區溫度繼續加熱),
台灣之冷氣團影響力消退。

而緯度較北的華南地區,冷壓影響力僅作用在稍北區域,而太平洋暖氣團與西南暖空氣 三者在華南偏北區仍有滯留鋒
所以其梅雨季節為6-7月。


7月底,北方內陸熱了,大陸高壓及所形成的冷氣團都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形成低壓區,
此時東亞及台灣的天氣就看太平洋高壓的強度,太平洋高壓擴張,我們就受它的暖氣團影響;
太平洋高壓退縮,我們就受附近低壓引進的南方暖空氣影響,就是夏季天氣了。
3.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